您好!欢迎来到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
  • 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中心  学院要闻
  • 信息中心

    王传贵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发表

    发布者:生命-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5-28浏览次数:10

    近日,学院王传贵教授团队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Deacetylation of nuclear AIF provides a braking mechanism for caspase-independentchromatinolysis and necrotic brain injury”的研究论文,在脑卒中及细胞坏死阻断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学院胡晨副教授与在读硕士研究生耿记川为共同第一作者,张胜萍教授与王传贵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坏死性细胞死亡形式牵涉到许多疾病,包括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神经相关疾病,例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早期认为细胞坏死一旦启动就难以控制,后期发现其表现出程序性调控(程序性坏死)。程序性坏死涉及三个连续阶段:启动、传播和执行。坏死的起始途径已被广泛研究,但由于起始途径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很难从上游坏死途径中寻找坏死抑制的理想药物靶点。

    遗传研究证据表明,非caspase依赖的染色质溶解是多种形式坏死的执行过程,有望成为抑制坏死的新靶点,但其药物靶点诱导挖掘。先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AIF 促进染色质溶解和非caspase依赖的坏死,其从线粒体到细胞核的易位可诱导不可逆的染色质溶解。该研究报道:AIF蛋白的K295 位点乙酰化是其从线粒体到细胞核易位和在坏死刺激下进行非caspase依赖染色质溶解所必需的,SIRT1 去乙酰酶通过去乙酰化 AIF-K295阻断坏死性染色质溶解(坏死执行),SIRT1的小分子激活剂可抑制 AIF介导的染色质溶解和坏死性脑损伤。该研究揭示了 AIF 依赖性染色质溶解和caspase 非依赖性坏死的可逆阻断机制,支持靶向晚期坏死期阶段是治疗坏死相关疾病(如脑卒中)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255-w



    撰稿人:胡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 生命与医药学院 通信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