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上午 9 时,“虫之韵”科普实践团抵达淄博市自然与规划局,在尚科长的协助下,与在昆虫研究领域颇具造诣的杨科长围绕病媒昆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展开深度探讨。
病媒昆虫作为多种传染病的“传播桥梁”,危害极大。它们可传播疟疾、登革热、Zika 病毒病、霍乱、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数十种传染病。据统计,蚊子每年导致全球约 2.4 亿疟疾病例,近 60 万人死亡,还引发超 1 亿登革热病例;蜱虫能传播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跳蚤曾是“黑死病”—— 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致数亿人死亡。由此可见,探讨病媒昆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议题,更关乎疾病防控实效、全球健康公平、科研创新、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人类健康权、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交流过程中,杨科长首先向“虫之韵”科普实践团成员展示了 2014-2016 年在淄博市各地区调查编写的《淄博市林业有害生物》,并详细介绍了规划局获取这些数据的调查方法。其中,巡查为主要调查方式,同时辅以设立标准地调查以及利用灯诱、蜜罐之类的陷阱等手段。据悉,自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淄博市已开展 4-5 次昆虫普查,足见淄博市自然与规划局对昆虫调查工作的高度重视。
“虫之韵”科普实践团队长曹源向杨科长请教了身边对人体有危害的昆虫种类及其分布范围。杨科长介绍,淄博市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城市与农村区域交错,为多种病媒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比如斑衣蜡蝉在淄博市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张店等城区的行道树及郊区果园等地,常栖息于臭椿、香椿、苦楝等树上,尤其在臭椿树上数量较多,像联通路西八路至西十路的人行道边臭椿树上,就曾出现过大量斑衣蜡蝉。而棉铃虫主要分布在玉米田、棉花田等农作物种植区域,高青县等棉花种植区及全市各地的玉米田均有发现,同时在张店、淄川等区县的花生田、大豆田等也有棉铃虫危害的踪迹。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具体的分布地点以及病媒昆虫种类。
杨科长结合淄博市有害昆虫的种类,提到标本是野外调查的重要依据。随后,杨科长和尚科长带领“虫之韵”科普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自然与规划局的标本室。标本室的标本分类清晰明确,不仅按种属进行分类,甚至每个区县都有独立的区域,充分体现了自然与规划局对标本室管理的重视。在标本室里,“虫之韵”科普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淄博市记录在案的所有有害昆虫,还有多种害虫有完整的生活史记录。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与拍摄了相关的标本图片,为后续制作病媒昆虫科普手册做准备。杨科长还以东亚飞蝗为例,介绍了应从其生活史的哪个时期进行预防,为“虫之韵”科普实践团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
当晨露吻过窗台的绿植,当晚风拂过整洁的街巷,那些曾在阴影里潜行的微小身影,终将被文明的微光温柔驱散。人类与病媒的相遇,本是自然敲响的警钟,提醒着万物共生的尺度。从“防治”升维至“共生”思考:病媒泛滥是否与城市化中“生态碎片化”相关?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其分布?病媒的翅尖掠过岁月,而人类的智慧正编织着更细密的网,以应对病媒昆虫带来的挑战,守护人类健康。
撰稿人: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