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红色文化传承面临代际认知差异的挑战,呼吁沉浸式红色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为响应国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号召,进一步加深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感悟,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沂草木心”实践团于7月24日抵达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红色革命文化之旅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实践团重温解放战争史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壮烈篇章,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合影留念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整体建设庄严肃穆,是沉浸式展现 1947 年华东野战军于险峻山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一关键战役的重要纪念场所。成员们沿纪念馆 19.47 米高的双三角战旗造型建筑缓步而行。镶嵌于外墙的 194700 颗子弹壳所形成暗红色的金属幕墙,无声证明着 1947 年这场扭转华东战局的关键战役。在讲解员耐心介绍下,实践团通过馆内陈列的千余件革命文物,身临其境,回溯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图为镶有子弹壳的外墙
步入馆内,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讲解员的详实解说中,那段绘制着民族命运的壮阔历史画卷在成员们眼前徐徐展开。悬挂于四周的珍贵历史照片定格了烽火岁月里的坚毅与牺牲,展柜中静静陈列的各类文物,斑驳的枪械、染尘的药箱、褪色的军装、挎包、头盔与绷带等战地装备,则都是艰苦卓绝征程的无声见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图为陈列各类文物的展柜
馆内陈列区中,三辆沂蒙百姓使用的木制小推车成为全场焦点。在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粗老的木轮运载过弹药、粮草,更承载着沂蒙六姐妹带领妇女架火线桥、万人支前的民心伟力。而竹编粮筐、补丁麻袋、铸铁风箱等老物件,则深刻还原战时的后勤场景,更是印证了陈毅元帅的名言:“淮海战役胜利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图为深刻还原后勤场景的展画
在纪念馆展厅内,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毛主席遒劲的手书笔迹前,凝望展墙上共产党将领陈毅、粟裕与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等的对比影像,深刻体悟战略智慧与革命信念交织之中所迸发的磅礴力量。同时,团队成员们也止步于新华社战地记者邹健东拍摄的经典照片——一位农村大娘正冒着炮火为炮兵连长指示敌军指挥所方位。正是这样的“战场之眼”,让解放军在陌生山区精准锁定目标。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让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交流毛主席手书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观看影像
图为农村大娘指示敌军方位展画
心中激荡着对革命先烈们的无限崇敬,实践团成员随后移步至纪念馆后方的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之下,花岗岩墓碑庄重肃立,安葬着数千名为国捐躯的英烈。成员们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英雄们默哀致敬并敬献白菊。墓碑上镌刻的姓名与牺牲日期,其上石刻笔画的转折处,无言中使革命精神文化隽永。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也成为了实践团成员心中园内最深沉的精神坐标。
图为纪念馆后方的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
纪念馆内每一处战争遗存、每一件朴素展品,都将成为鲜活实例,使誊写于书本上的光辉史诗跃然眼前。凭此次全景沉浸式的参观与学习,使实践团成员们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成员们深切认识到,革命文物不仅是往昔峥嵘的载体,更是砥砺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源泉。大家一致表示,必将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并从中汲取信仰力量,将爱国热忱与使命担当融入时代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责任与荣光。
撰稿人:杨硕、李晓涵